第一次陆上风电招标结果十分令人期待,标价起起伏伏一直持续到最后。此次陆上风电招标总容量为800MW,对比到目前为止获得批复的可获得补贴的陆上风电项目1000MW1,说明实际竞争压力并不大。

此次陆上风电的招标结果引起了多方的激烈讨论。两个投标者放弃了固定津贴,最终以0欧元/兆瓦时的价格中标。另外,参加投标的非垄断型新能源企业的数量之多也令人意外。他们的竞标条件2与其他参与者有着很大的区别。参与投标的非垄断型新能源企业可获得中标企业中最高的补贴报价,而不是他们当初的投标报价。这种竞标方式增加了其他竞标人的竞价压力,因为普通的竞标者在中标后只能以自己的投标价获得补贴。因此普通竞标企业要计算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成本,同时还要兼顾考虑其他竞争者的报价。此外,毫无作用的《德国联邦排放保护法规》3妨碍了非垄断型能源项目的招标审批,进而阻碍了竞标者对市场竞争的精准预估。
第一场招标参与竞标的发电总容量达到了2137兆瓦,约为招标容量的2.6倍,其中70%的竞标者为非垄断型新能源企业,而这一结果表明,大众普遍低估了这类企业的能力,事实上他们才是第一次竞标活动的主力军。在最后中标企业中,非垄断型新能源企业占比高达90%多,仅有6%的中标企业是普通竞标企业中(87家企业中的5家)。
最终的价格也证明了这一点:最高中标价格为5.78欧分/千瓦时。仅有极少数的普通竞标企业中标说明这些企业低估了此次招标的竞争和竞价压力。此外,非垄断型新能源企业也低估了竞争压力。事实上本应该有更多普通企业中标,这样一来,最终的成交价格也能提高一些。
下一次竞标将在2017年8月1日举行。参考此次中标结果有很多问题值得思考,市场对此次竞标结果会有怎样的回应?5.78欧分/千瓦时的价格将会成为市场标准价吗?那些非垄断型新能源企业会调整他们的报价策略吗?但有一点可以确定,下次竞标中所有参与企业一定会斟酌考虑将目前的电价,并作出相应的报价。此外,非垄断型新能源企业必须重新调整战略,计算好自己的项目成本,避免中标价格无法覆盖自己的发电成本。
风电的实际建设还存在两个问题:首先,是否会继续维持目前的招标方式?有多少项目将在低于期望竞标价格的怪圈中夭折,也就是说有多少市场参与者会退出?第二,建成的风电场何时能投入运营?如果大部分相关项目要在四年半[1](中标的非垄断型新能源企业)或两年半[2](普通中标企业)以后才能真正落地,那么也就意味着,会有更多的风电场投入运营的时间比预期晚。延期的原因一方面是考虑到延期建设可能降低的项目建设成本,另一方面参考海上风电的招标结果,首次竞价后,随后的中标价格很有可能会有所上升。
2022年以后,风电的市场价值可能会持续走高,原因一方面源于德国的去核化进程,此外,碳证价格的升高也是诱因之一。到时候可能会出现市场价格收入高于目前竞标价的情况,由此风电厂的经济效益也将随之增加。
第一次陆上风电招标结果令人意外,引发对很多新问题的思考,也带来诸多新的挑战。
[1] https://www.bundesnetzagentur.de/DE/Sachgebiete/ElektrizitaetundGas/Unternehmen_Institutionen/ErneuerbareEnergien/Ausschreibungen/Wind_Onshore/Ausschreibungsverfahren/Ausschr_WindOnshore_node.html
[2] https://www.bundesnetzagentur.de/DE/Sachgebiete/ElektrizitaetundGas/Unternehmen_Institutionen/ErneuerbareEnergien/Ausschreibungen/Wind_Onshore/Buergerenergiegesellschaften/Buergerenergiegesell_node.html